星期天,我去村里帮困结亲走访。路过一家平房时,屋内“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了我。走到门口,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维吾尔族老者,正认真地拿着小刀在雕刻。他的刀式时缓时急,陡刀立线,时而紧蹙着眉头,拿着小刀在空中比划,不一会的功夫,一把小木勺的雏形便浮现在眼前。据同事介绍,这位老人叫库尔班·亚库甫,是乡里有名的雕刻木匠,这门手艺就是从祖辈上传下来的,到他这里已经传承了五代。
库尔班老人告诉我,制作手工艺品如做人一般,从最初的选料、构思、立意、定型、雕刻,一道工序都不能少,一定要有耐心、细心、恒心,万不可打马虎眼。“我的爷爷从小就教我,人不荒技,艺不亏人,一把小刀,一块木头,人要坐住冷板凳,木要经受万刀削,才能做出好活计!”老人说。
老人的儿子在县城上班,上初中的小孙子周末回来,就喜欢和爷爷鼓捣这些家什玩意,其中有几件还被拿到自治区参展呢。“远嫁内地的女儿,特别喜欢‘掠夺’老爹的财产,每每回来,都要带走好多,说是家里的东西是稀罕物件。”旁边库尔班老人的老伴儿一边说,一边掩不住地笑意。
爱不释手的我临走选了好几件,老人硬是不要钱,你推我搡好几遍,我坚持要给,告诉老人这是工作纪律,并答应下次还来,老人这才收下。
一件木工的雕刻,千凿万锻才能刀下生花,削木成器。老人做了60多年的雕刻,做了无以数计件手工艺品,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老人的作品。这普普通通的小物件,记录着日渐行去的传统风俗民情,也传承着当地的乡土人情。(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纪委 魏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