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雅县努尔巴克乡努尔巴克村,提起帕提古丽·买合木,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她和丈夫买合木·阿布拉的爱情故事、她十几年如一日孝敬婆婆、她和左邻右舍团结互助、她与丈夫勤劳致富等等都一直被乡亲们传为佳话。
帕提古丽·买合木,原名袁春花,汉族。祖籍湖北鄂州,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岁起随父母定居天津塘沽。在户主买合木·阿布拉的户籍本上,妻子帕提古丽·买合木的户籍页曾用名一栏标注了“春花”二字。
“我们是在天津的一个饭店打工时认识的,我配菜、他炒菜,干活时配合很默契,生活中彼此照顾,他经常夸我勤快、善良、细心,我也逐渐被这个新疆小伙子的正直、勇敢和勤奋所感动。”四十七岁的帕提古丽·买合木,头裹素色花巾,身穿暗红色毛衣,外套亮片相嵌、色条交错的金丝绒棉坎肩,一个地道的南疆乡村维吾尔妇女形象,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他和丈夫买合木·阿布拉的故事。
当年,袁春花带着这个新疆小伙子回到家乡,告诉父母自己要同买合木·阿布拉结婚,她的父母坚决反对,担心自己的女儿到新疆那么远的地方当农民,以后会非常辛苦,甚至用断绝父女关系来阻止,但是袁春花坚信自己的选择,在1993年他们结婚了。
婚后为了改善生活,1995年他们去了山西太原,自己开店卖葡萄干和水果,用双手在异地他乡撑起了一个家。第二年,他们的宝贝女儿降生。“女儿是两个不同民族的结晶,我们给她取名热依汗古丽,就是姊妹花的意思,寓意团结和谐,人丁兴旺。”袁春花一脸幸福地给我们讲道。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这个小家的温馨。当时遇到一伙游手好闲的新疆同乡,合伙设计把他们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钱财抢走,还把买合木·阿布拉打得遍体鳞伤。加之由于经营不当,外部市场变化,导致生意亏损,麦哈木·阿布拉欠了别人钱,被人讨债殴打。妻子袁春花不顾自己安危,挺身挡在了丈夫身前,并承诺还钱。最终两人通过努力还完了钱。袁春花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怕她以后受更大的委屈,把她锁在了家里,让买合木·阿布拉带着孩子走,不让袁春花再跟他了。“有一天我趁妈妈不在,偷偷拿了钥匙跑了,给家人留了一封信,老公是我找的,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我离不开他,我相信他会对我好的。”
1999年,他们全家辗转到了新疆和静,在那里一呆就是4个年头。2004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举家义无反顾回到了沙雅。刚回到村里时,周围邻居和亲戚都不欢迎买合木·阿布拉和他的妻子,过年过节,亲戚朋友也不来他们家里,也不吃他妻子做的饭。因为外出多年,刚回到村里也没有土地,一家人的生活很艰苦,但是袁春花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和自己的丈夫努力劳动,租种别人的地种植蔬菜增加收入。对待婆婆像自己的妈妈一样,按时做饭,洗衣服,还不时帮助周围的邻居,努力学习维语,给自己取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帕提古丽·买合木。
“刚回到村里时,我也不太敢出门,婆婆一家人也不主张我抛头露面,怕左邻右舍说闲话,毕竟我是汉族人。老公每次出门也感觉压力大,总觉得别人会说他娶了汉族媳妇。后来他当了小队长,再后来当了大队长又入了党,特别是入党后更加坚定了党的信念,对待和处理一些问题开始讲党性,讲原则和规矩,对一些歪风邪气和负能量敢于明确地抵制。”
“其实不管在哪,不管哪个民族,都是正义多、好人多。在回到沙雅的第一年,我就慢慢感受到了来自邻里乡亲的温暖。68岁的阿依仙木·尼亚孜妈妈,一直像亲妈妈一样待我,我们资金周转不过来她们家及时帮助我们,有时候面粉没有了她就一袋一袋给。她丫头古丽妮莎·肉斯坦教我学维吾尔语言,带我一起干活,一起逛巴扎,一起捡棉花。刚开始一天我才捡20多公斤棉花,在她的指导下,后来能捡100多公斤。阿依仙木·尼亚孜妈妈一家就像雪中送炭,就像荒漠甘泉,温暖和滋润了我们一家。”帕提古丽·买合木说。
到新疆以后,帕提古丽·买合木的户口一直没转过来,后来乡里领导知道了他们的事,不但帮助她解决了户口问题,分给了土地,还帮他们家里盖了抗震安居房,村里的乡亲们也慢慢接纳了他们一家人。
50来岁的买合木·阿布拉,一米八几的个头,魁梧结实,走路笔挺,干练有劲,憨厚里包裹着几份机灵,胸前佩戴的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党徽特别引人注目。“我当过兵,入过党,既然是党员就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回到村里后我当了小队长,再后来还当了大队长,什么流言蜚语我根本就不怕,每次我都敢直接面对和抵制那些歪风邪气。再说作为一个男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保护自己的妻子,不忘爱情的初心,坚守着这份爱。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忘入党的初心,坚守一名共产党员宗旨意识和党性原则。”买合木·阿布拉说。
帕提古丽·买合木不但勤劳能干还很孝顺,到沙雅14年来,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生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的婆婆,是全村乃至整个努巴克乡妇女学习的榜样。“比如口袋有5块钱,她自己舍不得花,都会给我妈买些好吃的或其它日用品。她曾经给我说过宁愿她自己饿死,也不愿意婆婆受苦。夏天种地、捡棉花忙的时候一大早起来就给我妈做早饭,中午时又急急忙忙跑回家给我妈做午饭且喂完饭再回地里干活。”买合木·阿布拉说。
“这么多年来,给奶奶洗衣服,梳头发、生活护理都是我妈妈。除此之外,我妈还卖菜挣钱贴补家用,村里人买菜,如果谁家手头紧张就先欠着。我妈卖菜从不占便宜,两毛、五毛的就不收,有时候还送点。所以大家喜欢买我们家的菜,妈妈说薄利多销。反正我爱我妈妈。”帕提古丽的儿子莫萨·买合木说。
“帕提古丽有4个兄弟媳妇,但是她婆婆在其他儿子家呆不住,两三天就想回来,她婆婆就喜欢吃她做的饭。婆婆腿断了这么久了,都由她来护理,她每星期给婆婆洗一次澡,每天给婆婆擦脸梳头。去年一年,她前后带婆婆到库车检查了3次。作为儿媳妇,我就不如她做的好,不只是我这样说她,附近的人都是这么夸她,我们村和乡里还把她评为‘最佳好儿媳’。”帕提古丽的好姐妹古丽妮莎·肉斯坦说。
近两年,在沙雅县纪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下,帕提古丽家里新建了暖卷养殖牛羊,她在家种地、搞养殖、照顾婆婆,丈夫卖菜做小生意,女儿在邻村的幼儿园当老师,儿子也在2016年4月当上了乡派出所的协警员,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家庭收入达到6万余元。富起来的他们并没有忘了乡亲们,2017年丈夫买合木·阿布拉计划贷款10万元成立鸽子养殖合作社,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现如今,帕提古丽·买合木已经完全融入了努尔巴克村这个南疆传统民族村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子过好了,她开始带领村里的姐妹们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类宣传、文体活动等,成为村里舞蹈队、合唱队和草根宣讲员队伍的骨干,为村里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天山南北,像帕提古丽·买合木一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勤劳团结的新疆人共同努力,一道勾勒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画卷。特别是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巩固和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强大力量。(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纪委 吴文权)